骨龄的重要用途之一是成年身高的预测,但必须与儿童当前身高同时使用才能够预测成年身高。
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依赖于长骨生长板的软骨内骨化。生长板是长骨骨骺与骨干骺端之间的软骨,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,是激素和生长因子作用会聚的最终靶器官。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,生长板软骨细胞不断增殖、肥大、钙化形成骨组织,所以骨的长度不断增长。由于x线能透过软骨,所以在x片上显示为骨骺与骨干之间的一条暗带,当生长板不再增殖而钙化时,骨骺与骨干融合,身高停止生长。
身高增长和骨成熟之间存在高度整合的遗传基础。在9岁后儿童的骨龄与成年身高百分数存在密切的关系,在大多数年龄上相关系数为0.86左右,骨龄与成年身高百分数的相关度高于生活年龄。因此骨龄是估价儿童身高增长潜力的重要手段。
目前流行的成年身高预测方法有:
1946年,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bayley(1946)根据骨龄与成年身高百分数的密切关系,提出了以现身高和骨龄预测成年身高表,首次将骨龄应用于预测成年身高,骨龄评价采用todd的骨龄标准图谱。在g-p图谱第一版发表数年之后,bayley et al.(1952)采用了g-p骨龄修改了成年身高预测表,预测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。
b-p法成年身高预测表的研制依据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生长研究(berkeley growth study)中192名正常儿童样本,按发育一般、提前和延迟分组,分别计算了不同骨龄下的成年身高百分数,使用下面公式预测:
成年身高(cm)= 现身高(cm)/成年身高百分数
b-p法所应用的预测指标有儿童的生活年龄、g-p骨龄和现身高(即拍摄骨龄x片时测量的身高)。
1975年,tanner等提出了预测儿童成年身高的多元回归方程方法。预测变量包括儿童身高、骨龄、父母身高中值以及女孩初潮年龄。因为使用了tw2骨龄标准,所以这种预测成年身高方法称为tw2法。
2001年,tanner等在修订骨龄标准提出tw3方法时,也采用了瑞士苏黎世儿童纵断追踪数据,修订了成年身高预测公式。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tw3法预测方程不再使用骨龄,而是使用tw3-rus成熟度得分(skeletal maturity score, sms)。tw3成年身高预测方法所需要的变量有儿童年龄、骨成熟度得分、目前身高为基本预测参数,另外在有前一年身高和骨成熟度得分以及女孩初潮年龄时,可提高预测的准确度。
但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(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)与欧美儿童显著不同。在儿童期,中国儿童的身高生长与骨发育已接近欧美儿童,但青春期提前开始并发育加速,发育成熟的年龄提前1年。这种生长发育的差异限制了b-p和tw3成年身高预测方法在中国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。例如,应用g-p骨龄图谱评价中国儿童骨龄,即相当于与美国儿童骨发育相比较,因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,较小年龄上就达到相同的发育程度,所以g-p图谱标准将高估中国儿童的发育程度,使骨龄减生活年龄加大,得出错误的发育分类,进而错误地选择成年身高百分数表。如果使用适用于中国儿童的骨龄标准,则可得出正确的发育分类。但是由于青春期发育规律的显著差异,骨龄小于g-p骨龄,因而使用欧美儿童的b-p法和tw3法必然会高估中国儿童的成年身高。
因此,有人提出了一种修正的方法,分别拟合中国儿童骨龄与g-p骨龄、tw3 sms的关系曲线,找出相对应的数学关系,将中国儿童骨龄转换为相应的g-p骨龄或tw3 sms。在应用时,以适用于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标准骨龄进行发育分类,然后以转换后的g-p骨龄选择预测表,或使用转换后的sms带入预测方程预测儿童成年身高。经过初步的验证,经过骨龄修正后预测成年身高的准确性有很大的提高。
欧美医学界在治疗矮身高中广泛使用b-p法预测成年身高。在应用中发现不同疾病情况下成年身高预测的准确性有很大的不同,并将这种不准确性归因于评价者之间骨龄评价的误差,以及不同疾病儿童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。例如,特纳综合症女孩不会出现青春期生长突增。因此,如果已知矮身高病因,最好应用特定疾病儿童人群的成年身高预测方法。
原文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