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天,小编在地铁上被两个妈妈的谈话震惊了!
a:孩子矮小,就要打增高针;骨龄偏大,就要打抑制针
b:没错,最后再来个双打,齐活!
作为一个常年奋战在身高科普一线的小编,当时真的是“眉头紧锁,后背发凉”.
于是,加班码完了这篇文章,希望家长们能科学看待“双打”,不要盲目崇拜。
“双打”是什么?
“双打”,就是重组人生长激素(rhgh)配合性抑制针(gnrhα)一起注射,主要用于中枢性性早熟患儿的治疗。
不过,要想理清二者的关系,还得从它们各自的源头说起。
源头一:生长激素(gh)
生长激素(gh)本是大脑垂体前叶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,是肽类激素的一种,能刺激骨关节软骨和骨骺软骨生长,也就是长高高;
重组人生长激素(rhgh)是通过重组dna技术由大肠杆菌制备而成,与天然的gh高度相似,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(sfda)批准的促进儿童长高唯一有效药物,俗称“增高针”。
源头二: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
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,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调节性腺轴的重要激素,有促进青春期发育的作用。
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(gnrhα),它是人工合成的十肽激素,与天然gnrh结构相似,但只是单纯地占据靶点并不发挥作用,从而达到抑制发育的目的,俗称“性抑制针”。
“双打”的作用机制
我们知道,孩子的成年身高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:
一个是生长期内的生长速度,另一个是生长期的总年限。
生长速度,即每个生长阶段的身高增长速率。
这与孩子的遗传基因、营养摄入、生长激素分泌等因素相关。生长速度较快的孩子,到一定年龄时身高也会更高。
生长期限,即从出生到生长板闭合的整个时间跨度。
生长期限越长,骨骼发育时间越长,成年身高也会相对理想。
“双打”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,
重组人生长激素负责提高生长速度,性抑制针负责延长生长年限,
二者各司其职,双管齐下,最终实现成年身高的优化。
but,“双打”绝不是“想打就能打”这么简单的事情,每种激素都有着各自的用药门槛,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和检测下进行。
生长激素和抑制针必须一起打吗?
不一定,需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而定。
在《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(2022)》中有提到:
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,在开始打抑制针后,生长激素分泌会受到抑制,胰岛素生长因子降低,身高增长速度也放缓了。
这时候,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需要加生长激素。
有的孩子:
打了抑制针,抑制了骨龄生长但个子也还在长,只不过增速比原来稍有减缓,这种就不需要加生长激素。
有的孩子:
受性早熟影响,个子不高生长也比较慢,在打了性抑制针后,骨龄虽然抑制住了但个头也不长了。
此时,就要开始“双打”,一方面控制骨龄、延长时间,另一方面提高生长速度。
小编结语
客观来讲,重组人生长激素与性抑制针的出现是医学上的伟大进步,造福了那些矮小和早熟的孩子。
但,二者的使用绝非想当然,一定要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更不能把它们当成长高法宝滥用、误用!
千言万语汇成三个字:遵医嘱!
参考资料:
1、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,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.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(2022)
2、 性早熟一定要打“抑制针”?关于它你究竟了解多少,儿科专家徐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