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末,小编带娃到生长发育科看医生,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。
本来叫号显示屏上已经到我们了,可前面的就诊者就是不出来,我只好贴着门口等(偷)候(听)~
一位妈妈带着哭腔反复问医生:真的没办法了吗?我儿子才14岁,163cm也太矮了吧!
医生指着一张光片说:你看孩子的骨骺基本都闭合了,我也无能为力。
原来,男孩的父母比较忙,一直都是长辈在帮忙照顾,各种骨头汤、滋补品没少吃,结果骨骼提前发育,缩短了生长时间。
就这样,母子二人绝望地离开了诊室。
对不起,是小编科普不到位!
除了盲目滋补,我们再来说几种「悄悄拖垮身高」的吃饭习惯,看看你中招了吗?
#01「 吃得单一 」
不吹不黑,你家娃的奶奶/姥姥对粥、米饭、面条有执念吗?
坦白说,我家有!
早晨一碗粥、中午炸酱面、晚上再来个米饭,妥妥的一套碳水三连~
当然,还有那些“五行缺肉”的娃子们,每顿都是肉、肉、肉……
殊不知,这些吃饭方式有一个共同特点:
太单一
这其中的道理不难解释,孩子正在长身体,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,而不仅仅是某一种单一营养成分的供给。
举个例子,
肉食吃多了,容易消化不良、营养过剩;米饭、面条吃得再多,还是会缺营养。
想要孩子健康成长,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儿童膳食宝塔,变着花样给娃吃,才最好。
另外,推荐一下每天饮食的优先顺序:
蛋白质类(50克肉,1个蛋、500ml奶)、蔬菜、碳水化合物(米面等),最后水果。
如果体重长得多了,从后往前按序减。
注意,蔬菜种类尽量丰富,碳水化合物可增加一些粗粮,减少甜水果的摄入量。
#02「 吃得太甜 」
孩子们天生就对甜甜的食物没有丝毫抵抗力,尤其是糖果、冰淇淋等等,有些孩子还会要求饭菜里加点“糖”。
要知道,糖分摄入过量,对幼小的孩子来说,弊远远大于利。
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吃到的「糖」分为:「内源糖」和「游离糖」
说的直白一点,平时限制孩子吃糖,其实就是控制游离糖的摄入。
最新的居民膳食指南建议3岁以内的孩子不摄入添加糖,who也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降至孩子们摄入总能量的 5% 以下。
如果孩子平时甜食吃得过多,不仅会增加龋齿、肥胖的健康风险,而且很可能会长不高!
有研究表明,
糖分摄入的越多,刺激人体分泌的胰岛素也就越多,而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变少!
因此孩子控糖,特别是晚上控糖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#03「 吃得太饱 」
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,孩子的饭量自然就成了大人们脸上的“晴雨表”。
孩子吃得多,大人们就会笑成一朵花;但如果孩子吃少了,全家人的表情就会拧成一股麻花。
此时,“宝贝,吃一口,再吃最后一口”就会成为餐桌上的主旋律。
因为在他们看来,孩子吃饱饱才能长高高。
但真的是这样吗?
还-真-不-是!
如果孩子每顿饭都吃的很多很撑,身体就得拼命地消化食物,压根顾不上分泌生长激素;
相反,适当的饥饿可以使生长激素更好地分泌,有利于骨骼生长,促进孩子长高。
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:适量
那,孩子吃到什么程度合适?
对于小宝宝而言,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,不愿张口、躲开勺子、含着食物不往下咽,就证明他已经吃饱了,可以愉快地结束用餐了。
对于大孩子来说,当孩子直接表达已经吃饱了的时候,父母一定要选择相信他,不要再把他强拉回来喂食。
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意见,甚至逼迫孩子进食,很容易会引起孩子的反感,长此以往不利于健康成长。
#04「 小编结语 」
不知不觉,已经立秋啦~
虽然暑热还没有消退,但很多爸妈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给娃“贴秋膘”了。
且慢!
咱先把以上坑娃饮食习惯改正了,再开始科学进补,更容易事半功倍哦。
第一,贴“秋膘”不是只吃肉,要根据天气特征,注重营养搭配,促进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,补充夏季流失的营养。
第二,中医讲:春吃绿、夏吃红、秋吃白、冬吃黑,立秋之后,建议给孩子吃些莲藕、花菜、银耳、山药、萝卜等白色食材。
一句话总结,
希望在大人的帮助下,孩子的饮食能够做到“雨露均沾”,让食物“价值最大化”,这样才会长高又长壮鸭~